第801章 郭桥兵变(上)(1 / 2)

盛唐挽歌 携剑远行 5329 字 20小时前

第801章 郭桥兵变(上)

方重勇跟赤松德赞签了一份所谓的「盟约」,约定大唐是舅舅,吐蕃是外甥,并以此相称。算是为彼此间的战争画上了休止符。

大唐保留了河西五州,维持着跟西域之间的联系,但吐蕃占据了河湟谷地,可以在河西走廊的咽喉处种田放牧,将来两国擦枪走火的概率极大!

因此,所有参与会盟的人,哪怕是拿着刀在一旁放哨的丘八都知道:这不是盟约,而是一份存续时间不知道多久的停战协议。

一旦大唐与吐蕃中的某一方恢复元气,就必定会撕毁盟约开战。再次大打出手是必然的,不确定的仅仅是战争爆发的时间,以及战争的规模,还有战争的结果。

处理完这件最重要的外交大事之后,方重勇带兵返回关中。

等大军抵达长安的时候,已经到了冬天,河流早已结冰,不过还未下雪。田里的庄稼早已收割完毕,只剩下光秃秃一片,看起来有些荒凉而萧索。

稍稍观察一番就看得出来,关中远未从萧条中走出来。

方重勇找到「关中府」的府尹元结,让元结下了一道政令:愿意去汴州安家的人,可以蹭汴州军驮运辎重的骡马车,替他们免费搬家。

反正大军回程的时候,粮秣都留在河西与兰州了,大量牲畜拖着空车回来,闲着也是闲着。

这道命令不下还好,命令一下整个关中地区沸腾了。好多没有分到田宅,或者无力打理土地,或者没有本钱成家立业的人,都踊跃报名。

当年,大唐建国之初就有削弱关东与河北之策,将大量人口从关外迁徙到关中。如今,方重勇也是有意识的给关中「减负」,将其户口迁出关中。

毕竟,大唐立国百馀年,在关中根基深厚,又有山河之险。一旦闹起来,后果不堪设想。

人没了,那麽什麽都没了,无论是建设城池也好,造反也罢,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人口,特别是青壮劳力。

这一招釜底抽薪,影响极为深远,却又不伤天和,不取人命,更无巧取豪夺,可谓是文火慢炖,徐徐图之的经典手腕。

这次来长安,方重勇再也看不到当年的那些繁华往事了。长安被一分为三,街道也因为改建而变得面目全非。

有的地方在扩建,有的地方在拆迁;有的道路被堵塞,有的道路却又被开辟出来;有的地方门可罗雀,有的地方却隐隐焕发出新的生机。

真可谓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边拆一边建,乱中有序。

方重勇对元结耳提面命,叮嘱他施政的时候,要「与民休息」。交不起赋税,家中土地少于一百亩的农户,可以缓一缓,先交一部分,等有钱了以后再交。

他还特别要求,对于大面积撂荒的大户,要严惩重罚。只要撂荒的土地超过一百亩,多馀的部分撂荒第一年罚钱,撂荒第二年直接充公,没收地契。

与民休息好理解,但元结实在是没懂方重勇所说的「严打撂荒」是什麽意思。

所谓大户,并不是单纯指世家豪强,也可以是村里家大业大,丁口众多的人家。

这样的人,虽然已经脱产,但是依旧与族人,佃户生活在一起。有种共同的地方记忆,在地方上也比较有号召力,绝非是腐朽得不能动弹的那些关中天龙人。

可以粗浅的认为,世家是官僚化的豪强,而豪强则是武装化的大户。

大户家的土地大面积撂荒,小面积耕种,并且集中大量佃户精耕细作,乃是多少年以来的「优良」传统。这其中对当事人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三言两语难以尽述。

因为土地这种东西,本身是不产出任何东西的,所有的产出,都可以看作是人类的劳动结晶。占有大量土地,却只使用小部分,不仅是要给土地留足肥力,更是为了保全和占有更多的生产资料。

换言之,就是在看似合理的情况下,让土地集中在自己手里。

方重勇此举,势必会催生土地交易,把大户家中多馀的土地泡沫挤出来。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朝廷要打击土地兼并,那麽地方上必然会有人阳奉阴违,跟朝廷的政令斗智斗勇。

新一轮的折腾开始了。

元结心中感慨人无百日好,却是毫不犹豫接过了政令。他自己就是出自河南的大户之家,先祖在北魏时期是元氏宗室,也是家大业大。

但家中如何,都比不上自己的前程重要。毕竟,朝廷并未下令将他家灭族,这些防止土地撂荒的政策,也并非专门针对他的。

而且只是在关中推行,并未在河南普及,更别提汴州了。既然看不出方重勇的真实用意,他自然也不会多说什麽。

在这个无伤大雅的小插曲之后,方重勇便领着汴州军一路向东,过潼关,抵达洛阳。

洛阳府的府尹是薛家的人,名叫薛金童,也是开元年间的老牌刺史了。

这一家人同辈为官者,包括薛奇童丶薛黄童丶薛金童丶薛荣童丶薛颜童丶薛襄童丶薛凤童丶薛云童等等十多人!

乃是地地道道的官宦世家,出自河东薛氏,原本势力极大。

不过当年就已经被基哥拆得七零八落。这一支薛氏的祖宅虽然定在洛阳,但家中子弟却分散在各地为官,且都是文官,多为刺史。

方重勇跟薛云童有点交情,也知道薛奇童当初给汴州军攻洛阳时带过路。

但这个薛金童,还是第一次见。让他担任洛阳府的府尹,不过是和薛氏之间的利益交换罢了。别人带了路,当了狗,就算不能进核心决策圈,丢根骨头也是应有之义。

只不过将来这位还能不能坐得稳位置,则难说得很。

所以方重勇对薛金童十分客气,好言好语没有提任何要求。对于一个将来他会认真考核,不忌惮打压的家族,自然是不必把丑话说前面。

到时候按规章办事即可。

任何人,任何时候,都摆脱不了「远近亲疏」四个字的束缚。信任自己人,排斥外人,是人类为求自保而形成的天性。

方重勇虽然是任人唯贤,但在唯贤的基础上,会优先考虑关系更近的人。那些有能力的亲信,会很容易就能上位,升迁速度是一般人不能比的。

听说很多关中来的流民,希望在洛阳定居。方重勇大手一挥,将其交给薛金童处置。洛阳与汴州之间并无天险,相隔很近,几乎可以看做是双子城。因此这些流民在二者之中任意一处落户,都是无伤大雅的事情。

唯独在关中这个四塞之地不可以。

然而,正当所有人都认为禁军会很快返回郭桥驻地的时候,方重勇却带着人来到郑州休整,暂时不走了。

……

大军凯旋的消息,早已传到汴州。从凉州到汴州,快马不过六七日就能到,但行军的话,即便是马不停蹄,起码也得二十多天。

按理说,打通河西走廊,收复河西五州,朔方军也名义上归顺朝廷,这怎麽看都是一件大好事。然而,在汴梁城坐镇的严庄却开心不起来。

因为最重要的一件事,方重勇没有办成,那就是重创吐蕃军,生擒或斩首吐蕃大论,这个泼天大功,他们没有拿到。

没有在河西成建制的消灭吐蕃军,这军功就始终差点意思。在长安确实是大胜了,可是长安毕竟是关中,汉人的核心基本盘,还是名义上的帝国都城。

在这里把吐蕃人揍一顿,实属理所当然,就算大胜,也不值得大吹特吹。